記者手記
11月12日,防暴警察攻進中文大學,學生死守,晚上傳出部分學生已備遺書,準備犧牲,無數舊生回母校聲援,幸然最後警方撤退。
翌日,全城繼續緊張,可是校內氣氛非如大家所想。中午過後,球場上打波的打波,草地上有人懶洋洋午睡,當然有不少人為下一次受襲作準備,但他們面上掛著的不是倦容,反而有說有笑,神態自若。
記者與一位宿生攀談,他劈頭第一句就說昨晚最難捱是沒有煙仔食,整所大學都缺煙仔,最「悲慘」的時候是五個人抽一支煙,另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畫面。
晚飯過後,學生聚集二號橋,有人加建防線、採訪、參觀、放哨和聊天,約有數百人。不知何故,有東西誤爆著火,幸好及時撲滅,沒有波及旁邊幾十支汽油彈,否則橋上所有人都有危險。其實,汽油彈附近不應太多人聚集,更一定要禁煙。少年人會犯錯,但有錯才有機會學習。
不過,會犯錯的人也是最有創意的。他們起初拆起行人路上的磚頭,擲向馬路,目的是減慢防暴警察進入。只要給學生無聊幾小時,他們想不如把磚頭搭起,增加清理的難度。再無聊多幾小時,不如建磚牆。踏入深宵,學生不停用英泥加磚頭建牆。記者問學生,在那裡找來英泥,他們指爆開倉庫,發現很多英泥。年青人真的是沒有包袱,想做便做,說到做到。但,可悲的是原本沒有包袱的學生正擔起了一個時代的大包袱。
記者 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