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在荔枝角道373號的欽州街小販市場,這裏依靠大樹,以鐵皮搭建而成,俗稱「棚仔」。檔主為了遮陽擋雨及增加空間,用布料遮蓋檔位之間的通道頂,形成現今的「布迷宮」。
由1978年至今,棚仔已有42年歷史。2005年及2015年,政府為興建公私營住宅,多次提出「收地」方案。棚仔面臨拆卸的命運,建議將棚仔搬遷至通州街臨時街市,惟當時雙方未達成共識。自此,不少人擔心棚仔的命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深水埗是東南亞最大的布料市場。棚仔的攤檔一度多達192檔,現時卻剩下為數不多的數個布販。東叔今年87歲,是最老的布販,監經賣布65年。「這個行業已經式微,以前都是做批發,都會有TVB的藝人來,現在只有些少客人為了做環保袋而買,每次都只能賣出一兩米布。」東叔年紀雖大,子女亦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他還堅持每日開鋪,自給自足。他表示自己賺到的錢會捐贈貧困地區,建立學校。在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期間,東叔還向相關機構捐贈布料做口罩。現時他戴的口罩,就是自家布料生產。
他展示了手臂的肌肉,指雖然現時賺到的錢不多,但是每天都好快樂。被問及今後拆遷何去何從,東叔指就算政府不拆遷,這個行業也會漸漸沒落,所幸的是,現時已有不少有心人關注。
棚仔營業時間為朝九晚六,惟記者在下晝兩點觀察,來選購布料的客人也只有零星幾個。Gabriel是一名大學生,來選購布料做功課,他展示手中的咖啡色布料,準備做一頂帽子。
棚仔格局錯中複雜,卻又亂中有序。在90年代又有兩次火災燒毀瓦頂,檔主便自發以波浪金屬板和防水的「油布」替換修補。一名檔主表示「空間有限,布料甚多。在最炎熱的時候,室外溫度三十多度,棚仔內就四十度。」。2018年山竹颱風吹襲香港,棚仔都不能幸免,平時用作遮風擋雨的樹木塌下來,瓦頂也被吹破。一眾檔主及民間組織自發為棚仔修補瓦頂,出力守護這片土地。
當橫洲、棚仔一個個本土特色離香港人而去,這片土地的人情味也漸漸消散。不單止布檔是夕陽行業,現今連傳媒也遭打壓,逐漸成為夕陽行業,今後還有誰去記載?
撰 / Jenna
圖 / Jenna
—————————————————————
香城公民媒體
Hong Kong Citizen Media
https://hkcitizen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