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日(17日)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就過海隧道擠塞徵費的原則和西區海底隧道的接收安排徵詢委員的意見,民建聯四位立法會議員回應指,認為以「擠塞徵費」名稱推動在過海隧道採用「彈性收費」、「時變收費」的概念,反令市民有負面的想法,需重新考慮「擠塞徵費」的名稱,以及建議重新考慮「以鼓勵而非懲罰」方式落實有關安排。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當局在收回西隧時只調低西隧收費,此安排只會進一步加劇現時過海隧道以及周邊道路在繁忙時段的擠塞情況,相信亦非市民所樂見。「擠塞徵費」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在不同時段的擠塞情況收取不同隧道費,希望駕駛人士按收費變動和個人需要調整出行習慣,減低過海車龍對非過海交通的影響,並鼓勵減少因不同隧道收費的差異而引致的繞道行駛。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學鋒、陳恒鑌及周浩鼎均認為現時政府以「擠塞徵費」名稱,推動在過海隧道採用「彈性收費」、「時變收費」的概念,反令市民有負面的想法,覺得當局是變相增收隧道費,而且此名稱亦有可能令社會有錯覺認為當局有意進一步延伸徵費到其他繁忙的道路。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議員表示,民建聯在去年已倡議「時變收費」的概念,強調是以鼓勵形式,在非繁忙時段收取優惠價格,而非像政府建議在繁忙時段採用額外徵費方式實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進一步指出,當局應先考慮在隧道試行「早鳥優惠」,測試此收費模式的成效。
陳恒鑌議員亦提到,要成功達到預期目標,必須配合大規模的「泊車轉乘」,惟現時整體「泊車轉乘」的網絡未盡完整,這些工作港府須特別重視。
民建聯四位議員認為改變現有劃一收費的模式,採用時變收費的概念是可取,但欠缺未來三隧收費水平,以及擠塞徵費對私家車流量的影響敏感度調查下,社會難以判斷政府的想法是否實質可行,因此要求港府在設定了三隧的未來收費水平時,須再諮詢社會意見,並重新考慮「以鼓勵而非懲罰」方式落實有關安排,以及重新考慮「擠塞徵費」的名稱,讓社會可再作討論。
民建聯亦要求當局盡快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改善現時公共交通的容量才可根本上應付現時過海交通的需求,減少過海隧道擠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