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將於本周五(16日)討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檢討機制,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對於是次諮詢表示歡迎。顏汶羽認為現時機制存在天然滯後及難成共識等兩大問題,建議以客觀方程式落實「一年一檢」。
顏汶羽認為最低工資機制已運作十多年,社會與經濟情況與制度訂立時比較有很大的變化,現時機制存在天然滯後及難成共識等兩大問題,當局有需要就機制進行適當的檢討。
顏汶羽指出,「兩年一檢」機制存在天然滯後,每次調整都分為下列三階段,包括資料收集、委員會審議及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最後決定,整個過程需時20個月。但對於調薪機制,「一年一檢」一直是勞工市場上的普遍做法。而現行最低工資「兩年一檢」的機制下,賺取「最低工資」的僱員,便會被迫兩年調整一次,可能會使最低工資水平的調整落後於最新的社會和經濟狀況,並降低了在職貧窮人口的生活水平,變相令「在職貧窮」問題惡化。
顏汶羽又指出,勞資代表難以達成共識,過往勞資雙方都就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每兩年「拉鋸」一次,而雙方的分歧一向很大,法定最低工資更於2021年首次凍結。面對繁多的參考數據,工商界及勞工界在每次商議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時都各自表述,意見各走極端。顏汶羽認為,在疫情陰霾之下,設定客觀、科學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加強對低收入勞工的保障,以防止工資過低,而另一方面能避免出現大量失業和就業不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