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委員會近日就市面較常見的15款預先包裝雞精進行食用安全和營養素含量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樣本均如聲稱屬「高蛋白質」食物,但相比原型食品的蛋白質含量較雞精的更高,而且雞精每次食用分量較少,故實際的蛋白質攝取量較少。消委會又發現15款樣本,以每次食用分量計算,售價可相差10倍,但每食用分量的售價最高和最低的樣本均獲5點總評分,反映產品價格與質素及營養價值非必然掛勾,呼籲消費者精明選擇。
消委會表示,雞精產品標榜含有不少營養素,如蛋白質、氨基酸等,以建立肌肉、修復細胞和組織及對抗疲勞。測試結果顯示,14款液體雞精樣本中逾9成樣本(13款)為高蛋白質食物,即每100毫升液體食物含不少於6克蛋白質。含量最低的1款樣本每100毫升含有5.3克蛋白質,與含量最高的樣本比較(每100毫升含有12.9克蛋白質),相差逾1.4倍。固體素滴雞精的唯一樣本,每100克蛋白質含量達14.7克,亦屬於高蛋白質食物(每100克固體食物含不少於12克蛋白質)。
消委會稱,雖然雞精產品含有豐富蛋白質,不過如果消費者單純希望補充蛋白質,可考慮直接進食原型食品如雞肉、牛奶、雞蛋等,蛋白質含量更豐富。以去皮雞腿肉為例,直接進食100克已經可以攝入26.3克蛋白質,只需花費約$5.83。如果以食用傳統雞精來吸收同等分量的蛋白質,則需約$51.94,相差近8倍。故消費者若為攝取蛋白質而進食雞精便要留意雞精產品的價格和每次攝入量,再衡量是否值得花額外金錢購買雞精產品,或以維持均衡飲食的方法去攝取所需蛋白質。